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驱动399.24_1394驱动器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硬盘有什么接口?2.设备管理器中出现**选项 求助电脑高手3.电脑主机后面线怎么插4.什么是计算机5。25英寸驱动器5.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6.1394转接线的1394转接线历史和发展7.我们常用的硬盘是什么接口的?计算机接口的IEEE 1394,俗称火线,主要用于拍摄,见于高端主板INTEL和数码相机(DV)。 IEEE 1394火线别名(火线)接口的高速传输接口,

1.硬盘有什么接口?

2.设备管理器中出现**选项 求助电脑高手

3.电脑主机后面线怎么插

4.什么是计算机5。25英寸驱动器

5.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6.1394转接线的1394转接线历史和发展

7.我们常用的硬盘是什么接口的?

驱动399.24_1394驱动器

计算机接口的IEEE 1394,俗称火线,主要用于拍摄,见于高端主板INTEL和数码相机(DV)。

IEEE 1394火线别名(火线)接口的高速传输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的带动下,苹果公司的发展联盟发育正常800Mbps的。火线(火线)是苹果公司索尼公司的商标调用此接口产品ILINK。

IEEE 1394最初的设计,是其高速的输血率,允许用户直接通过IEEE 1394端口在电脑上编辑的电子图像文件以节省磁盘空间。在编辑的电子图像必须使用特殊的硬件之前没有IEEE 1394,下载**到你的硬盘驱动器进行编辑。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昂贵的硬盘驱动器的价格,加上廉价的USB 2.0的发展,速度不太慢,从而取代了IEEE 1394,已成为最常用的外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和其他设备接口。

由于纠纷联盟的制造许可证定价在早期发展导致这种技术在市场上推迟适应。定价,苹果公司想生产联合利润每1-2美元的授权费。其它联盟公司(如英特尔),这个价格太高了,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联赛这么高的利润,高达$十几接口的许可费。联盟内的许多公司也是USB实施者论坛(USB-IF)的成员。由于这起纠纷,联盟内其他公司也开始关注USB 2.0。

硬盘有什么接口?

  IDE接口(硬盘接口)

 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目前的家用市场中广泛使用(2010)。

 回到主题,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电脑主板IDE接口插槽(上面长的那条,短的是软驱接口)

  光存储是什么意思?电脑基础知识

 光存储是由光盘表面的介质影响的,光盘上有凹凸不平的小坑,光照射到上面有不同的反射,再转化为0、1的数字信号就成了光存储。

  光存储概述:

 光存储是指用激光技术在盘片上存储数据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如光盘(Optical disc)、激光驱动器、相关算法和软件等。

 从1960年发明红宝石激光器,到1981年推出CD唱盘、1993年推出VCD、1995年推出DVD,再到2002年提出BD和HD DVD,光存储技术日新月异。

 光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当然光盘外面还有保护膜,一般看不出来,不过你能看出来有信息和没有信息的地方。

 刻录光盘也是这样的原理,就是当刻录的时候光比较强,烧出了不同的凹凸点。

 光盘只是一个统称,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只读型光盘,其中包括CD-Audio、CD-Video、CD-ROM、DVD-Audio、DVD- Video、DVD-ROM等;另一类是可记录型光盘,它包括CD-R、CD-RW、DVD-R、DVD+R、DVD+RW、DVD-RAM、 Double layer DVD+R等各种类型。

 随着光学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细微加工技术、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光存储技术在记录密度、容量、数据传输率、寻址时间等关键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下一个世纪初,光盘存储将在功能多样化,操作智能化方面都会有显著的进展。随着光量子数据存储技术、三维体存储技术、近场光学技术、光学集成技术的发展,光存储技术必将在下一世纪成为信息产业中的支柱技术之一。

  光存储的原理

 无论是CD光盘、DVD光盘等光存储介质,用的存储方式都与软盘、硬盘相同,是以二进制数据的形式来存储信息。而要在这些光盘上面储存数据,需要借助激光把电脑转换后的二进制数据用数据模式刻在扁平、具有反射能力的盘片上。而为了识别数据,光盘上定义激光刻出的小坑就代表二进制的“1”,而空白处则代表二进制的“0”。DVD盘的记录凹坑比CD-ROM更小,且螺旋储存凹坑之间的距离也更小。DVD存放数据信息的坑点非常小,而且非常紧密,最小凹坑长度仅为0.4μm,每个坑点间的距离只是CD-ROM的50%,并且轨距只有0.74μm。

 CD光驱、DVD光驱等一系列光存储设备,主要的部分就是激光发生器和光监测器。光驱上的激光发生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激光二极管,可以产生对应波长的激光光束,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射到光盘上,然后经由光监测器捕捉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识别实际的数据。如果光盘不反射激光则代表那里有一个小坑,那么电脑就知道它代表一个“1”;如果激光被反射回来,电脑就知道这个点是一个“0”。然后电脑就可以将这些二进制代码转换成为原来的程序。当光盘在光驱中做高速转动,激光头在电机的控制下前后移动,数据就这样源源不断的读取出来了。

  主板I/O接口功能大解析(一)

 主板作为电脑的重要部件之一,提供各种插槽和接口与其他硬件设备进行连接,承载着整个平台的运行。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说说主板后面各I/O接口的知识。

 音频输出接口

 接下来,最后我们来看下音频接口部分,它的定义如下表所示:

 而目前主板中常见的接口分为两种,有如下图的8声道(6个3.5mm插孔)或如上图6声道(3个3.5mm插孔)。

 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主流主板集成的多声道声卡,想要打开多声道模式输出功能,必需先要正确安装音频驱动后,再加以正确设置,才能获得多声道模式输出。

 接口如此繁杂,你都认识吗同为音频输出接口,二者有何不同?

 本文将介绍的I/O接口虽然不能涵盖过去将来所有的接口种类,但是对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常见的主板I/O接口还是有所涉及,希望能对你的主板选购和使用有所帮助。

 键鼠PS/2

 键鼠PS/2

 PS/2接口是I/O接口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接口,用来连接键盘和鼠标,二者可以用颜色来区分,紫色的接键盘,绿色的是接鼠标。

 键盘PS/2接口

 由于目前用USB接口的鼠标越来越多,许多主板虏减去了绿色的鼠标PS/2接口。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键鼠通用的PS/2接口,这个接口非常好辨认,就是一半为紫色,一半为绿色。

 输出接口

 输出接口

 目前比较主流的输出接口一共有3种,分别为VGA、DVI、HDMI。其中VGA接口是用模拟琅号传输,DVI接口是用的数字信号传输,HDMI 接口能够实现音画一起输出,在画质上与DVI没有区别。所以内输出的画质上DVI与HDMI接口相同,好于VGA接口。

 VGA接口

 VGA接口是一种D型接口,上面共有15针空,分成三排,每排五个。工作原理是首先是将电脑内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将信号发送到LCD显示器,而显示器再将该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现在大部分显示器都带有VGA接口,用途十分广泛。

 DVI接口

 目前的DVI接口分为两种,一个是DVI-D接口,只能接收数字信号;另外一种则是DVI-I接口,可同时兼容模拟和数字信号。考虑到兼容性问题,目前在多数主板上一般只会用DVD-I接口,这样可以通过转换接头连接到普通的VGA接口。这种DVI接口多见于21.5寸以上的显示器,小尺寸显示器不常见到。

 HDMI接口

 HDMI可以同时传送音频和影音信号,由于音频和信号用同一条电缆,这个非常适合用户组建HTPC平台,连接大尺寸的液晶电视。

 较为少见的I/O接口

 基本被淘汰的打印机LPT接口和COM接口仍存在一些主板上

 另外,从有些主板上我们还能看到LPT并行接口(图中很长的粉红色接口)和COM串行接口(9针绿色接口)。串行接口,简称串口,也就是COM接口,是用串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并行接口,简称并口,也就是LPT接口,是用并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这两个接口的功能基本上已经被USB所取代,普通用户没必要用到。

 总结:以上是笔者整理的比较常见的的一些I/O接口及其用途,希望各位网友在看后不再对主板上那花花绿绿的接口感到一筹莫展,而且在选购主板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带有相应的接口的产品。

 USB接口

 USB2.0接口

 USB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USB到现今为止,已经有三代连接标准,分别为:1996年推出的第一代USB 1.0/1.1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2Mbps;2002年推出的第二代USB 2.0的最大传输速

 率高达480Mbps。而且USB 1.0/1.1与USB 2.0的接口是相互兼容的;2008年推出的第三代USB3.0最大传输速率达4.8Gbps,向下兼容USB2.0。USB3.0

 目前主板上带的USB3.0插槽的主板已经非常常见了,价格也非常低了,只是用USB3.0的设备目前还非常少,目前相当部分的普通用户只能把USB3.0插槽当做USB2.0插槽来用。

 e-SATA接口

 e-SATA接口是一种外置的SATA规范,通俗的说,它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接口能够很方便的与普通SATA硬盘相连,但使用的确依然是主板的SATA2总线,因此速度上不会受到PCI等传统总线带宽的束缚,速度比USB2.0和IEEE 1394接口要快不少。只不过这种借口本身不供电,所以需要外接电源。这种借口主要用来外接硬盘。

 USB PLUS

 这是因为e-SATA接口本身并不供电,所以就出现了上图的USB PLUS接口,就是e-SATA与USB2.0的结合体,解决了e-SATA没有提供供电的缺陷,这种借口常见于高端主板之上。

 IEEE 1394接口

 IEEE 1394接口

 IEEE 1394,简称为1394。最早是由Apple公司开发的,最初称之为FireWire(火线),是一种与平台无关的串行通信协议。IEEE于1995年正式制定该总线标准,由于IEEE 1394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当快,十分适合影像的传输,所以多用来连接摄像机。

 光纤音频接口

 光纤音频接口

 光纤音频接口是几乎所有的数字影音设备都具备的接头,主要用来接驳一些比较高档次的音箱产品。

 RJ45网络接口

 RJ45网络接口

 RJ45网络接口是最为常见的I/O接口,应用于以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当中

 认识电脑硬件知识:9、电脑电源(一)

  电脑硬件认识之什么是电脑的电源

 计算机电源是把220V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专门为计算机配件配件如主板、驱动器、显卡等供电的设备,是计算机各部件供电的枢纽,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PC电源大都是开关型电源。

  电脑电源分类

  ATX 电源

 ATX 规范是1995 年Intel 集团制定的新的主机板结构标准,是英文(AT Extend)的缩写,能够翻译为AT 扩展标准,而ATX 电源能够根据这一规格设计的电源。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家用计算机电源,那么都遵循ATX 规范。

  BTX电源

 BTX 电源是也就遵根据BTX 标准设计的PC 电源,但是BTX 电源兼容了ATX 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内部结构基本相同,输出标准与目前的ATX12V 2.0 规范一样,也是像ATX12V 2.0 规范一样取24pin 接头。BTX 电源主要是在原ATX 规范的基础之上衍生出ATX 12V、CFX 12V、LFX 12V几种电源规格。其中ATX 12V 是既有规格,之所以我们接着看是因为ATX12V 2.0 版电源能够直接用于标准BTX 机箱。CFX12V 适用于系统总空间在10~15 升的机箱;我们接着看电源与以前的电源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变化,但为了适应尺寸的需要,取了不规则的外型。目前定义了220W、240W、275W 三种规格,其中275W 的.电源取相互独立的双路+12V 输出。而LFX12V 则适用于系统空间6~9 升的机箱,目前有180W 和200W 两种规格。BTX 并不可能一个革新性的电源标准,虽然INTEL集团大力推广,但因为支持的厂商太少,所以,现在能够很少提及。

  电源的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是电源厂家按照INTEL集团制定的标准标出的功率,能够表征电源工作的平均输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W)。额定功率越大,电源所能负载的设备也就越多。

 电源的功率有多种表示做法,除了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之外,还有输出功率的说法。输出功率是指在必须条件下电源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功率。电源实际工作时,输出功率并不必须等同于额定功率,按照INTEL集团的标准,输出功率会比额定功率大多数,比如10%左右。就得说明的是,在多种功率的标称方式中,额定功率是按照INTEL集团标准制订的,是电源功率最可靠的标准,选购电源时建议以额定功率作为参考和对比的标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电源厂商标称并不规范,出现虚标数值的问题。

 目前台式计算机电源就得的额定功率那么为200-400W,具体需要主要看计算机CPU、显卡、硬盘等配件的需要,最常见的需要是250-350W。额定功率越大的电源越好,当然价格也越贵,选购电源时能够考虑没有来升级硬件的可能性,并留必须的富裕量。但是因为额定功率能够是相当严格的标称方式,所以太多的富裕量也没有用处,不必一味追求过高的额定功率。

  电源重要性

 PC中很难找到的疑问之一能够电源不足,症状可能是主板“不能够用”,软件导致经常的系统崩溃,这些症状可能由主板、CPU或内存的异常表现出来,甚至有时看来好象是硬盘,CDROM,软盘等的疑问。

 能够想象一下:PC系统里的每个部件的电能都有同一个来源----那能够电源。电源必须为所有的设备不间断地提供稳定的,连续的电流。可能电源过量或不足,所连接的设备就有可能不能够正常运作,看来象坏了一样。比如,内存不能够刷新,造成数据文件丢失(导致软件错误);而CPU可能死锁,或随机地重新启动动;硬盘可能不转,或更奇怪---转是转,可不能够正常处理控制信号。

 既然这么多的设备都与电源息息相关,那把电源看作PC硬件系统里最重要的部件就毫但是分。不幸的是,多数人不能够认识到,他们在选购电源时有时喜好旧机箱(机箱那么都有电源),期望“价廉物美”。(根据经验,这是个常见的问题。)老电源不能够象它刚用时有效,提供的能量不能够象标称值那样高。好多电源是没有UL标志的,可能只可以“挤出” 标称值的50-75%。即使有名气机箱里的电源也可能有疑问,日常里我们也碰到过。

 认识电脑硬件知识:8、电脑光驱

 电脑硬件认识之什么是电脑的光驱

 光盘驱动器(光驱)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产品。在光学和电子结合方面,激光光源来自于一个激光二极管,它能够产生波长约0.54-0.68微米的光束,通过处理后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确控制,光束第1步打在光盘上,再由光盘反射回来,通过光检测器捕获信号。

 光盘上有两种状态,即凹点和空白,它们的反射信号相反,很简单通过光检测器识别。检测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盘上凹凸点的排列方式,驱动器中有专门的部件把它转换并进行校验,我们接着看我们才能得到实际数据。光盘在光驱中高速的转动,激光头在司服电机的控制下前后移动读取数据。

  光驱的分类

 光驱是台式计算机里非常常见的一个配件。跟随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使光驱在台式计算机诸多配件中的能够成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CD-ROM光驱:又称为致密盘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只读的光存储介质。它是使用原本用于音频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发展起来的。

 DVD光驱:是一种能够读取DVD碟片的光驱,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见的格式外,对于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非常非常好的支持。

 COMBO光驱:“康宝”光驱是人们对COMBO光驱的俗称。而COMBO光驱是一种集合了CD刻录、CD-ROM和DVD-ROM为一体的多功能光存储产品。

 刻录光驱: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录机等,其中DVD刻录机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复擦写) 和DVD-RAM。刻录机的外观和普普通通光驱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一般都清楚地标识着写入、复写和读取三种速度。

 认识电脑硬件知识:7、电脑网卡

  电脑硬件认识之什么是电脑的网卡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主机箱内插入一块网络接口板(或者是在笔记本电脑中插入一块PCMCIA卡)。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或网络适配器(adapter)或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但是现在更多的人愿意使用更为简单的名称“网卡”。

  一.网卡功能详解

 网卡上面装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包括RAM和ROM)。网卡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网卡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因此,网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进行串行/并行转换。由于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网卡中必须装有对数据进行缓存的存储芯片。

 在安装网卡时必须将管理网卡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这个驱动程序以后就会告诉网卡,应当从存储器的什么位置上将局域网传送过来的数据块存储下来。网卡还要能够实现以太网协议。

 网卡并不是独立的自治单元,因为网卡本身不带电源而是必须使用所插入的计算机的电源,并受该计算机的控制。因此网卡可看成为一个半自治的单元。当网卡收到一个有差错的帧时,它就将这个帧丢弃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计算机。当网卡收到一个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给协议栈中的网络层。当计算机要发送一个IP数据包时,它就由协议栈向下交给网卡组装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

 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网卡上的芯片的个数不断的减少,虽然现在各个厂家生产的网卡种类繁多,但其功能大同小异。

 二.如何鉴别网卡是真是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款优质网卡应该具备的条件:

  (1)用喷锡板

 优质网卡的电路板一般用喷锡板,网卡板材为白色,而劣质网卡为**。

  (2)用优质的主控制芯片

 主控制芯片是网卡上最重要的部件,它往往决定了网卡性能的优劣,所以优质网卡所用的主控制芯片应该是市场上的成熟产品。市面上很多劣质网卡为了降低成本而用版本较老的主控制芯片,这无疑给网卡的性能打了一个折扣。

  (3)大部分用SMT贴片式元件

 优质网卡除电解电容以及高压瓷片电容以外,其它阻容器件大部分用比插件更加可靠和稳定的SMT贴片式元件。劣质网卡则大部分用插件,这使网卡的散热性和稳定性都不够好。

  (4)镀钛金的金手指

 优质网卡的金手指选用镀钛金制作,既增大了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又减少了对其他设备的干扰,同时金手指的节点处为圆弧形设计。而劣质网卡大多用非镀钛金,节点也为直角转折,影响了信号传输的性能。

 三.网卡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

  1.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发送时将上一层交下来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成为以太网的帧。接收时将以太网的帧剥去首部和尾部,然后送交上一层;

  2.链路管理

 主要是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的实现;

  3.编码与译码

 即曼彻斯特编码与译码。

设备管理器中出现**选项 求助电脑高手

ATA和IDE是一种硬盘,分为 33,66,100,133接口频率. \x0d\SATA,就是现在的主流,串口硬盘,SATA1为150频率. \x0d\SATA2具说可达到速度可达300M/S.我也没用过, \x0d\SCIS,用于服务器,可达万转以上.性能最强 \x0d\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x0d\\x0d\IDE \x0d\\x0d\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 奖恪 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x0d\\x0d\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x0d\\x0d\SCSI \x0d\\x0d\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x0d\\x0d\光纤通道 \x0d\\x0d\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SI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x0d\\x0d\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x0d\\x0d\SATA \x0d\\x0d\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x0d\\x0d\主板上的Serial-ATA接口 \x0d\\x0d\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x0d\\x0d\硬盘接口是连接硬盘驱动器和计算机的专用部件,它对计算机的性能以及在扩充系统时计算机连接其他设备的能力都有很大影响。硬盘驱动器接口的类型主要有:\x0d\\x0d\1、 ST506/412接口与ESDI接口\x0d\\x0d\ ST506/412是PC/XT、AT时代的标准接口标准。ST506/412最多可安装4个硬盘驱动器,允许最大硬盘空间为150MB。而ESDI(Enhanced Small Device Interface,增强型小型设备接口)是ST506/412接口的改进版,但与ST506/412接口互不兼容。ESDI支持的硬盘容量上增加到300MB,最大数据传输率为2MB/sec。目前这两种接口均已遭淘汰。\x0d\\x0d\2、SCSI接口\x0d\\x0d\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系统级的接口,支持硬盘的容量突破了528MB的限制,可以同时挂接7个不同的设备。目前SCSI接口有二个标准:SCSI-2和SCSI-3。SCSI-2又称为Fast SCSI,在8bit总线下能达到10M/s的数据传输率。而SCSI-3包括Ultra SCSI(8bit)、Ultra wide SCSI(含16bit和32bit)和Ultra2 SCSI。其中Ultra2 SCSI在8bit数据宽度下提供40M/s的数据传输率,在16位总线下最高能达到80M/s。SCSI接口的硬盘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服务器、工作站和小型计算机系统上,但由于SCSI接口硬盘的价格要比IDE接口硬盘高,而且使用时还必须另外购买SCSI接口卡,因而在家用电脑上仍以IDE接口的硬盘为主流。\x0d\\x0d\3、IDE接口\x0d\\x0d\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是Compaq公司为解决老式的ST506/412接口速度慢、成本高而开发出硬盘接口标准,亦即ATA(AT Attachment)接口标准。由于IDE接口的硬盘具有价格低廉、稳定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ATA接口标准亦已由ATA、ATA-2、ATA-3发展到今天的Ultra ATA。\x0d\\x0d\ Ultra ATA(也称为Ultra DMA/33)是由Intel和Quantum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标准,与Fast ATA相比,Ultra ATA有以下几个优点:\x0d\\x0d\ 外部数据传率由Fast ATA的16.6MB/s提高到33.3MB/s;\x0d\\x0d\ 用CRC循环冗余检验,通过两个寄存器的重复测试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由硬盘直接产生选通信号,并且同时将数据传送到总线上,从而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x0d\\x0d\ 要发挥Ultra ATA的威力,除了要有一块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外,还需要有操作系统和芯片组的支持。目前支持Ultra ATA的芯片组包括Intel的430TX、440LX,SiS 55/5581,VIA的VP2、VP3,ALi的Aladdin IV+,AMD-640以及所有100Mhz的芯片组。虽然,Ultra ATA向下兼容于Fast ATA,两者都是使用40pin的接口,但如果芯片组或操作系统不支持,即使是Ultra ATA硬盘也只能达到16.6MB/s的外部传输率。\x0d\\x0d\ 4、IEEE 1394接口 \x0d\\x0d\ IEEE 1394并不是硬盘专用接口,但它却可以方便地连接包括硬盘在内的63个不同设备,并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拨。在数据传输率方面,IEEE 1394可以提供100MB/s、400MB/s、1.2GB/s三档高速传输率,是现时所有硬盘望尘莫及的。虽然目前市面上仍未能见到IEEE 1394接口的硬盘,但由于IEEE 1394接口的先进性,它必然会取代SCSI和IDE而成为明日的硬盘接口。目前Windows 98已支持IEEE 1394。

电脑主机后面线怎么插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移动数据外设的普及,使用高速的串行接口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电脑上主要用了两种外设接口方式——USB2.0和IEEE 1394。那么面对USB2.0及IEEE 1394这两种并驾齐驱的接口,它们的标准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优势呢?

一、USB2.0规范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是一种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是由Intel、NEC、Compaq、DEC、IBM、Microsoft、Northern Telecom联合制定。不过USB不属于总线标准,而是电脑系统与设备连接的输入/输出接口标准。USB通过一个4针的标准插头,用菊花链形式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理论上USB可以挂接127台设备。USB系统的硬件部分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USB主机控制器/根集线器、USB集线器、USB设备。

小知识:每个USB设备使用7bit的数据来定址,2的7次方为128,减去主机占用的00地址,最多支持127个设备。当然127个只是个理论值,实际上并不一定能达到,目前一般只能连接111个外设。

目前,USB的规格主要有V1.1和V2.0。二者相比,USB2.0除了拥有USB1.1中规定的1.5Mbps和12Mbps两个传输模式以外,还增加了480Mbps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注:第二版USB2.0的传输速率将达800Mbps,最高理想值1600Mbps)。虽然USB2.0的传输速度大大提升了,但其工作原理和模式是完全与USB1.1一样的,而提高到480 Mbps的传输速度的最关键技术就是提高单位传输速率:USB1.1的单位数据传输时间是1毫秒,而USB2.0的单位数据传输时间则达到了125微秒。

同时USB2.0用向下兼容设计,USB2.0中的“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EHCI)定义了一个与USB1.1相兼容的架构,用了一组通讯协议的延伸技术与针对连结端口研发的全新硬件组件:传输转译器。传输转译器的缓冲存储器,可以利用全速与低速传输装置进行存取,直接与连结埠进行连结传输。这样它可以用USB2.0的驱动程序驱动USB1.1设备来实现向下兼容功能。不过USB2.0 HUB并不像USB1.1 HUB那样可以直接利用12Mbps的传输速率来进行数据传输,这里要经过识别、转换过程:即USB2.0 HUB首先辨别所插入的USB设备具体是USB1.1还是USB2.0,如果使用的是USB1.1设备,则要将USB2.0的480Mbps转换成USB1.1的12Mbps。

小提示:USB2.0的最高传输速率为480Mbps,即60MB/s。不过,大家要注意这是理论传输值,如果几台设备共用一个USB通道,主控制芯片会对每台设备可支配的带宽进行分配、控制。如在USB1.1中,所有设备只能共享1.5MB/s的带宽。如果单一的设备占用USB接口所有带宽的话,就会给其他设备的使用带来困难。这有点类似于共享上网的情况。

二、IEEE 1394规范

1987年,Apple公司在SISI接口的基础之上推出了一种高速串行总线——Fire Wire,希望能取代并行的SCSI总线。后来IEEE联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IEEE 1394标准(SONY称为i.Link)。

IEEE 1394用菊花链式配置,也允许用树形结构配置,不过仍是以线性连接菊花链组成树形结构的各种线性分支。IEEE 1394总线也需要一个主适配器和系统总线相连。通常我们将主适配器及其端口称为主端口。主端口是IEEE 1394总线树形配置结构的根节点。一个主端口最多可连接63台设备,这些设备称为节点,它们可构成亲子关系(如图),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线缆最长为4.5m,但两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中间最多可经越15个节点的转接再驱动,因此通信的最大距离是72m,线缆不需要终端器。

与USB不同的是,IEEE 1394标准接口结构的所有都是以统一存储编址形式,并用存储变换方式识别,实现配置和管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IEEE 1394可以看做等同于PCI总线的总线体系结构。此外与USB相比,IEEE 1394具有支持同步和异步传输的特点。异步传输是传统的传输方式,它在主机与外设传输数据的时候,不是实时地将数据传给主机,而是强调分批地把数据传出来,数据的准确性却非常高,这是它的主要特点。而同步传输则强调其数据的实时性,利用这个功能设备可以将数据直接通过IEEE 1394的高带宽和同步传输直接传到电脑上,从而少了以往的昂贵缓冲设备。这也是数码摄像机一直用IEEE 1394作为标准接口的原因之一。

目前IEEE 1394只有两种规格。一种是IEEE 1394a,是目前的主流规格,主要支持两种模式——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其中Backplane模式只支持12.5Mbps、25.5Mbps或50Mbps的传输速率,而Cable模式则提供了我们需要的100Mbps、200Mbps和400Mbps。不过,IEEE 1394的传输速度是遵守从低原则:由于其在同一网络里数据可以使用不同的速率进行交换,但如果两个传输速率为400Mbps的设备中间加入了一个200Mbps的设备,数据的传输速度则会以200Mbps为准。另一种是IEEE 1394b,这是为下一代PC所制定的标准,它将由IEEE 1394a的400Mbps直接扩大到800Mbps和1600Mbps,如果使用光纤的话,最高传输速率提高到了3.2Gbps。此外与IEEE 1394a相比,IEEE 1394b使用连接距离达到100米(注意:这要以降低传输速率为代价,此时传输速率将减低到100MB/s)及提供内部设备供电解决方案。除此之外,IEEE联盟在IEEE 1394b规格中又引入了一种称为“Betamode”的新物理层配置,用来提高IEEE 1394b系统的管理能力。

三、谁胜谁负

1.成本高低

在成本方面,USB2.0较占优势。因为目前的主板芯片组中都内建了USB主控制器,并且目前大多数外设都以USB接口为标配。因此用户基本上不需要再投入其他费用,就可以享受USB所带来的便利。而对于IEEE 1394来说,IEEE 1394控制器的结构较复杂,要想将它集成进主板芯片组中,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市面上几乎很少有集成IEEE 1394控制器的芯片组。要想实现IEEE 1394功能,除了主板以集成附加芯片的形式提供外,我们一般只能通过插接IEEE 1394扩展卡来实现,这样直接导致的的结果就是使用成本上升了。

2.易用性

在易用性方面,IEEE 1394则占优势。虽然这两种规范都支持热拔插功能,USB2.0在操作系统方面,需要Windows XP SP1才能提供支持(注:虽然Windows 2000/XP都对USB提供了支持,但此时只支持USB1.1标准,因此USB2.0的传输速率大打折扣,而在Windows2000以下版本的操作系统则需要安装驱动才能使用)。而从Windows 98开始,便提供了对IEEE 1394的全力支持,安装IEEE 1394无须任何驱动便可以使用,这点USB2.0完全比不上。而且IEEE 1394支持点对点的功能,如果两台电脑相连,我们也不必对计算机进行IP或任何设置就可以直接使用。此外,USB2.0只提供了5V的直流电压和0.5A的电流,虽然对于一般的设备来说已经够用了,不过如果是像外置刻录机、MO驱动器和打印机等耗电比较大的设备时,就必须外接电源才能使用;而IEEE 1394提供了8V~40V的电压及5A的电流,理论上最大可以提供200W(40V×5A)的功率,远远高于USB2.0(如果要达到如此高的功率需要更为强劲的电源,不过只有在串连很多IEEE 1394设备的情况下才会用到这么高的电力。有谁会一下子使用如此多的IEEE 1394设备呢?)。

3.传输速度

虽然USB2.0可以提供480Mbps,略高于IEEE 1394a提供的400Mbps,那么是否意味着USB2.0更具优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一般情况下,USB2.0的实际传输速度只有USB1.1的2~13倍,远远达不到其理论值,而且如果几台设备共用一个USB通道,主控制芯片会对每台设备可以支配的带宽进行分配、控制,这时的传输速度就更低了。而目前主流的IEEE 1394a则很少存在这种情况。从相关的对比测试来看(见表),IEEE 1394a在突发传输率、平均读速率/写速率、工作站性能、文件拷贝速率等方面都要远优于USB2.0,可以想象IEEE 1394b的优势将更为明显。不过,IEEE 1394有一个缺点,就是IEEE 1394总线需要占用大量的,因此要让其达到最佳传输速率需要高速CPU来配合。

可以说,IEEE 1394从性能、应用面来说都比USB2.0较具优势。但由于IEEE 1394最先的定位是在多媒体应用这方面,与USB的大众化路线不一样,所以IEEE 1394的设备相对于USB设备会贵很多,加上IEEE 1394还要收高额的专利费,造成了使用成本居高不下。这是IEEE 1394的最大弱点。但随着未来芯片组整合IEEE 1394控制器,相信这个问题将有所缓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IEEE 1394由于使用非主从架构的设计模式,周边设备毋需通过电脑即可用点对点相互传输资料,这是USB2.0所不能比的,这也是IEEE 1394存在的主要空间。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IEEE 1394和USB2.0这二种接口标准仍将并。

建议你去下个USB驱动就可以了

什么是计算机5。25英寸驱动器

1、左右两边分别是USB接口,中间粉红色是麦克风,绿色是耳机(音频输出)。

2、上面是电源:接电源插头,感觉和以前收音机的一样,还有很多家电也有这样的接口。

3、往下看是主板区域,鼠标和键盘的插头,只要按着颜色插就行了。、

4、以下是显示屏接线口,注意插好后要扭动螺丝固定。

5、完成以上步骤后,继续往下看,是USB接口。

6、接着是网线接口,如果是一台电脑直接连在网线上是没问题的。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是5。25英寸硬盘驱动器!!

硬盘知识大集合

你新买来的硬盘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对它进行分区并进行格式化的才能储存数据。

硬盘分区是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经常谈到的话题。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硬盘分区并不成为一种障碍,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应用,就不能不深入理解硬盘分区机制的某些细节。

硬盘的崩溃经常会遇见,特别是肆虐的时代,关于引导分区的恢复与备份的技巧,你一定要掌握。

在使用电脑时,你往往会使用几个操作系统。如何在硬盘中安装多个操作系统?

如果你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这期的“硬盘分区”专题会告诉你答案!

硬盘是现在计算机上最常用的存储器之一。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具有高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而这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里。不过,计算机可不像人那么聪明。在读取相应的文件时,你必须要给出相应的规则。这就是分区概念。分区从实质上说就是对硬盘的一种格式化。当我们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引导记录(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简称为MBR)和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而对于文件系统以及其他操作系统管理硬盘所需要的信息则是通过以后的高级格式化,即Format命令来实现。

面、磁道和扇区

硬盘分区后,将会被划分为面(Side)、磁道(Track)和扇区(Sector)。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个虚拟的概念,并不是真正在硬盘上划轨道。先从面说起,硬盘一般是由一片或几片圆形薄膜叠加而成。我们所说,每个圆形薄膜都有两个“面”,这两个面都是用来存储数据的。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称为0面、1面、2面……由于每个面都专有一个读写磁头,也常用0头(head)、1头……称之。按照硬盘容量和规格的不同,硬盘面数(或头数)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2面,多的可达数十面。各面上磁道号相同的磁道合起来,称为一个柱面(Cylinder)(如图1)。(图)

上面我们提到了磁道的概念。那么究竟何为磁道呢?由于磁盘是旋转的,则连续写入的数据是排列在一个圆周上的。我们称这样的圆周为一个磁道。(如图2)如果读写磁头沿着圆形薄膜的半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以后写入的数据又排列在另外一个磁道上。根据硬盘规格的不同,磁道数可以从几百到数千不等;一个磁道上可以容纳数KB的数据,而主机读写时往往并不需要一次读写那么多,于是,磁道又被划分成若干段,每段称为一个扇区。一个扇区一般存放512字节的数据。扇区也需要编号,同一磁道中的扇区,分别称为1扇区,2扇区……

计算机对硬盘的读写,处于效率的考虑,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即使计算机只需要硬盘上存储的某个字节,也必须一次把这个字节所在的扇区中的512字节全部读入内存,再使用所需的那个字节。不过,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硬盘上面、磁道、扇区的划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迹的,虽然磁头可以根据某个磁道的应有半径来对准这个磁道,但怎样才能在首尾相连的一圈扇区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区呢?原来,每个扇区并不仅仅由512个字节组成的,在这些由计算机存取的数据的前、后两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扇区的界限标志,标志中含有扇区的编号和其他信息。计算机就凭借着这些标志来识别扇区

硬盘的数据结构

在上文中,我们谈了数据在硬盘中的存储的一般原理。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硬盘,我们还必须对硬盘的数据结构有个简单的了解。硬盘上的数据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大致可分为5部分:MBR区、DBR区、FAT区、DIR区和DATA区。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1.MBR区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导记录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不过,在总共512字节的主引导扇区中,MBR只占用了其中的446个字节,另外的64个字节交给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盘分区表)(见表),最后两个字节“55,AA”是分区的结束标志。这个整体构成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图)

主引导记录中包含了硬盘的一系列参数和一段引导程序。其中的硬盘引导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并且在系统硬件完成自检以后引导具有激活标志的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并将控制权交给启动程序。MBR是由分区程序(如Fdisk.exe)所产生的,它不依赖任何操作系统,而且硬盘引导程序也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实现多系统共存。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让大家更直观地来了解主引导记录:

例:80 01 01 00 0B FE BF FC 3F 00 00 00 7E 86 BB 00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前面的“80”是一个分区的激活标志,表示系统可引导;“01 01 00”表示分区开始的磁头号为01,开始的扇区号为01,开始的柱面号为00;“0B”表示分区的系统类型是FAT32,其他比较常用的有04(FAT16)、07(NTFS);“FE BF FC”表示分区结束的磁头号为254,分区结束的扇区号为63、分区结束的柱面号为764;“3F 00 00 00”表示首扇区的相对扇区号为63;“7E 86 BB 00”表示总扇区数为12289622。

2.DBR区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统引导记录区的意思。它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是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当MBR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它时,判断本分区跟目录前两个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以DOS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确定存在,就把它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 交给该文件。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的大小等重要参数。DBR是由高级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产生的。

3.FAT区

在DBR之后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区。在解释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谈谈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占用磁盘空间时,基本单位不是字节而是簇。一般情况下,软盘每簇是1个扇区,硬盘每簇的扇区数与硬盘的总容量大小有关,可能是4、8、16、32、64……

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这种存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由于硬盘上保存着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统在读取文件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各段的位置并正确读出。

为了实现文件的链式存储,硬盘上必须准确地记录哪些簇已经被文件占用,还必须为每个已经占用的簇指明存储后继内容的下一个簇的簇号。对一个文件的最后一簇,则要指明本簇无后继簇。这些都是由FAT表来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项,每项记录一个簇的信息。由于FAT对于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个备份,即在原FAT的后面再建一个同样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项都标明为“未占用”,但如果磁盘有局部损坏,那么格式化程序会检测出损坏的簇,在相应的项中标为“坏簇”,以后存文件时就不会再使用这个簇了。FAT的项数与硬盘上的总簇数相当,每一项占用的字节数也要与总簇数相适应,因为其中需要存放簇号。FAT的格式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区

DIR(Directory)是根目录区,紧接着第二FAT表(即备份的FAT表)之后,记录着根目录下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文件的属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时,操作系统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盘中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了。

5.数据(DATA)区

数据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的地方,位于DIR区之后,占据硬盘上的大部分数据空间。

磁盘的文件系统

经常听高手们说到FAT16、FAT32、NTFS等名词,朋友们可能隐约知道这是文件系统的意思。可是,究竟这么多文件系统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1.什么是文件系统?

所谓文件系统,它是操作系统中藉以组织、存储和命名文件的结构。磁盘或分区和它所包括的文件系统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基于文件系统进行操作,在不同种文件系统上是不能工作的。

2.文件系统大家族

常用的文件系统有很多,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统,默认情况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Me可以同时支持FAT16、FAT32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NT则支持FAT16、NTFS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种文件系统,Linux则可以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如FAT16、FAT32、NTFS、Minix、ext、ext2、xiafs、HPFS、VFAT等,不过Linux一般都使用ext2文件系统。下面,笔者就简要介绍这些文件系统的有关情况:

(1)FAT16

FAT的全称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统)”,最早于1982年开始应用于MS-DOS中。FAT文件系统主要的优点就是它可以允许多种操作系统访问,如MS-DOS、Windows 3.x、Windows 9x、Windows NT和OS/2等。这一文件系统在使用时遵循8.3命名规则(即文件名最多为8个字符,扩展名为3个字符)。

(2)VFAT

VFAT是“扩展文件分配表系统”的意思,主要应用于在Windows 95中。它对FAT16文件系统进行扩展,并提供支持长文件名,文件名可长达255个字符,VFAT仍保留有扩展名,而且支持文件日期和时间属性,为每个文件保留了文件创建日期/时间、文件最近被修改的日期/时间和文件最近被打开的日期/时间这三个日期/时间。

(3)FAT32

FAT32主要应用于Windows 98系统,它可以增强磁盘性能并增加可用磁盘空间。因为与FAT16相比,它的一个簇的大小要比FAT16小很多,所以可以节省磁盘空间。而且它支持2G以上的分区大小。朋友们从附表中可以看出FAT16与FAT32的一不同。

(4)HPFS

高性能文件系统。OS/2的高性能文件系统(HPFS)主要克服了FAT文件系统不适合于高档操作系统这一缺点,HPFS支持长文件名,比FAT文件系统有更强的纠错能力。Windows NT也支持HPFS,使得从OS/2到Windows NT的过渡更为容易。HPFS和NTFS有包括长文件名在内的许多相同特性,但使用可靠性较差。

(5)NTFS

NTFS是专用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高级文件系统,它支持文件系统故障恢复,尤其是大存储媒体、长文件名。NTFS的主要弱点是它只能被Windows NT/2000所识别,虽然它可以读取FAT文件系统和HPFS文件系统的文件,但其文件却不能被FAT文件系统和HPFS文件系统所存取,因此兼容性方面比较成问题。

ext2

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因为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拥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占用率。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现在已经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统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统等出现。

小结:虽然上面笔者介绍了6种文件系统,但占统治地位的却是FAT16/32、NTFS等少数几种,使用最多的当然就是FAT32啦。只要在“我的电脑”中右击某个驱动器的属性,就可以在“常规”选项中(图)看到所使用的文件系统。

明明白白识别硬盘编号

目前,电子市场上硬盘品牌最让大家熟悉的无非是IBM、昆腾(Quantum)、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等“老字号”。而这些硬盘型号的编号则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这些编号均有一定的规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其编号来了解硬盘的性能指标,包括接口?类型、转速、容量等。作为DIY朋友来说,只有自己真正掌握正确识别硬盘编号,在选购硬盘时,就方便得多(以致不被“黑”),至少不会被卖的人说啥是啥。以下举例说明,供朋友们参考。

一、IBM

IBM是硬盘业的巨头,其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硬盘领域。而且IBM还是去年硬盘容量、价格战的始作蛹者。我们今天能够用得上经济上既便宜,而且容量又大的硬盘可都得感谢IBM。

IBM的每一个产品又分为多个系列,它的命名方式为:产品名+系列代号+接口类型+盘片尺寸+转速+容量。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盘为例,该硬盘的型号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产品,JN代表Deskstar25GP与22GP系列,A代表ATA接口,3代表3寸盘片,7是7200转产品,最后四位数字为硬盘容量13.5GB。IBM系列代号(IDE)含义如下:

TT=Deskstar 16GP或14GXP JN=Deskstar 25GP或22GXP 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接口类型含义如下:A=ATA

S与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强型SCSI、

增强扩展型SCSI(SCA)

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连续存储体系SCSI L=光纤通道SCSI

二、MAXTOR(迈拓)

MAXTOR是韩国现代电子美国公司的一个独立子公司,以前该公司的产品也覆盖了IDE与SCSI两个方面,但由于SCSI方面的产品缺乏竟争力而最终放弃了这个高端市场从而主攻IDE硬盘,所以MAXTOR公司应该是如今硬盘厂商中最专一的了。

MAXTOR硬盘编号规则如下:首位+容量+接口类型+磁头数,MAXTOR?从钻石四代开始,其首位数字就为9,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大家如今能在电子市场上见到的MAXTOR硬盘首位基本上都为9。另外比较特殊的是MAXTOR编号中有磁头数这一概念,因为MAXTOR硬盘是大打单碟容量的发起人,所以其硬盘的型号中要将单碟容量从磁头数中体现出来。单碟容量=2*硬盘总容量/磁头数。

现以金钻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盘为例说明:该硬盘?型号为9U3,9是首位,是容量,U是接口类型UDMA66,3代表该硬盘有3个磁头,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盘片是单面有数据。这个单碟容量就为2*10.2/3=6.8GB。MAXTOR硬盘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

A=PIO模式 D=UDMA33模式 U=UDMA66模式

三、SEATE(希捷)

希捷科技公司(Seagate Technology)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盘驱动器、磁?盘和读写磁头生产厂家,该公司是一直是IBM、COMPAQ、SONY等业界大户的硬盘供应商。希捷还保持着业界第一款10000转硬盘的记录(捷豹Cheetah系列SCSI)与最大容量(捷豹三代73GB)的记录,公司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但?由于希捷一直是以高端应用为主(例如SCSI硬盘),而并不是特别重视低端家用产品的开发,从而导致在DIY一族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昆腾等硬盘供应商?。好在希捷公司及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久前投入市场的酷鱼(Barracuda)系列就一扫希捷硬盘以往在单碟容量、转速、噪音、非正常外频下工作稳?定性、综合性能上的劣势。

希捷的硬盘系列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名称分别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鱼)系列。其中Medalist Pro与Barracuda系列是7200转的产品,其他的是5400转的产品。硬盘的型号均以ST开头,现以酷鱼10.2GB硬盘为例来说明。该硬盘的型号是:ST310220A,在ST后第一位数字是代表硬盘的尺寸,3就是该硬盘用3寸盘片,如今其他规格的硬盘已基本上没有了,所以大家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硬盘该位数字均不3,3后面的1022代表的是该硬盘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后一位数字0是代表7200转产品。这一点不要混淆与希捷以前的入门级产品Medalist ST38420A混淆。多数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开始,以结尾的产品均代表7200转硬盘,其它数字结尾(包括1、2)代表5400转的产品。位于型号最后的字母是硬盘的接口类型。希捷硬盘的接口类型字母含义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接口 为笔记本电脑专用的ATA接口硬盘。

W为ULTRA Wide SCSI,

其数据传输率为40MB每秒 N为ULTRA Narrow SCSI,其数据传输率为20MB每秒。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FC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纤通道,可提供高达每秒100MB的数据传输率,并且支持热插拔。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一、硬盘的历史

说起硬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蓝色巨人IBM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IBM发明了硬盘,并且为硬盘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却是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的庞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Winchester技术。“”技术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在1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用“温彻期特”技术制造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1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1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的时代 。1999年9月7日,迈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二、接口标准的发展

(1)IDE和EIDE的由来

最早的IBM PC并不带有硬盘,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统也不支持任何硬盘,因为系统的内存只有16KB,就连软驱和DOS都是可选件。后来DOS 2引入了子目录系统,并添加了对“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支持,于是一些公司开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盘系统,这些硬盘与一块控制卡、一个独立的电源被一起装在一个外置的盒子里,并通过一条电缆与插在扩展槽中的一块适配器相连,为了使用这样的硬盘,必须从软驱启动,并加载一个专用设备驱动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虽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却要高得多,加上了一个10MB的内置硬盘,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块接口控制卡上,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硬盘控制器。其接口控制卡上有一块ROM芯片,其中存有硬盘读写程序,直到基于80286处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盘接口控制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被称为MFM硬盘或ST-506/412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而ST-506/412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ST-506接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迈拓于1983年开发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这种接口把编解码器放在了硬盘本身之中,它的理论传输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于成本比较高,九十年代后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

ATA接口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他们决定使用40芯的电缆,最早的IDE硬盘大小为5英寸,容量为40MB。ATA接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数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0663-E12使用了MR磁头,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直到今天,大多数硬盘仍然用MR磁头。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们是什么呢?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另外,一种是不经过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

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

(2)SCSI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价格也很高,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 最早的SCSI是于1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90年代初,SCSI发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 19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

SCSI硬盘具备有非常优秀的传输性能。但由于大多数的主板并不内置SCSI接口,这就使得连接SCSI硬盘必须安装相应的SCSI卡,目前关于SCSI卡有三个正式标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间版本,要使SCSI硬盘获得最佳性能就必须保证SCSI卡与SCSI硬盘版本一致(目前较新生产的SCSI硬盘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须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1394转接线的1394转接线历史和发展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是哪些?

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处理器,也就是CPU,运算器负责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键盘,滑鼠等外部装置。

储存器:储存器包括外储存器和储存器,外储存器常见的有硬碟,U盘,MP3等,记忆体储器也就是记忆体RAM,分问SDRAM和DDRAM也就是SD记忆体和DDR记忆体

输入装置:常见的有键盘,滑鼠,写字板,扫描器,摄像头

输出装置:常见的有印表机,显示器,传真机等等

简述冯·诺依曼关于计算机理论体系

冯诺依曼的经典理论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用图表示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工作原理

计算机五大组成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1、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系统。

计算器是按冯.诺依曼理论设计的吗?

是,

冯 诺依曼理论内容是什么

CUI:冯诺依曼体系机构)

说到计算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位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所以,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

输人资料和程式的输入装置记忆程式和资料的储存器完成资料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装置

:education.163./editor_2002/030821/030821_110781.

:f.tsinghua.edu./CourseWare/%BC%C6%CB%E3%BB%FA%BB%F9%B4%A1%D6%AA%CA%B6/%B7%EB%C5%B5%D2%C0%C2%FC%CC%E5%CF%B5%BD%E1%B9%B9%B5%C4%BC%C6%CB%E3%BB%FA.htm

:cqtz./tzzy/xxjs/aosaisource/puter/2.htm

这里所说的汇流排主要是指系统汇流排。PC机的系统汇流排又可分为ISA、EISA、MCA、VESA、PCI、P等多种标准。

一、ISA/EISA/MCA/VESA汇流排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为286/AT电脑制定的汇流排工业标准,也称为AT标准。ISA汇流排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仍存在大量ISA装置,最新的主机板也还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MCA (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专为PS/2系统开发的微通道汇流排结构。由于要求使用许可证,违背了PC发展开放的潮流,因此还未有效推广即告失败。

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EISA集团(由Compaq、HP、AST等组成)专为32位CPU设计的汇流排扩充套件工业标准,向下相容ISA,当年在高档桌上型电脑上得到一定应用。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VESA组织(由IBM、Compaq等发起,有120多家公司参加)按Local Bus(区域性汇流排)标准设计的一种开放性汇流排,但成本较高,只是适用于486的一种过渡标准,目前已经淘汰。

二、PCI汇流排

90年代后,随着图形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以Windows为代表的图形使用者介面(GUI)进入PC机之后,要求PC具有高速的图形及 I/O运算处理能力,这对汇流排的速度提出了挑战。原有的ISA、EISA汇流排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成为整个系统的主要瓶颈。1991年下半年,Intel 公司首先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概念,并联合IBM、Compaq、AST、HP、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团。PCI是一种先进的区域性汇流排,已成为区域性汇流排的新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汇流排结构。 PCI汇流排是一种不依附于某个具体处理器的区域性汇流排,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系统汇流排之间插入的一级汇流排,需要时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智慧装置取得汇流排控制权,以加速资料传输管理。

三、P汇流排

虽然现在PC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要完成细致的大型3D图形描绘,PCI汇流排结构的效能仍然有限。为了让PC的3D应用能力能同图形工作站相比,Intel公司开发了P(Aelerated Graphics Port)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幅提高高档PC机的图形尤其 D图形的处理能力。严格说来,P不能称为汇流排,因为它是点对点连线,即连线控制晶片和P显示卡。P在主记忆体与显示卡之间提供了一条直接的通道,使得3D图形资料越过PCI汇流排,直接送入显示子系统。这样就能突破由于PCI汇流排形成的系统瓶颈,从而达到高效能3D图形的描绘功能。PCI及 P插槽外观见图1。标准介面的型别

在微机系统中用标准介面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模组结构设计,可以得到更多厂商的广泛支援,便于“生产”与之相容的外部装置和软体。不同型别的外设需要不同的介面,不同的介面是不通用的。以前在8086/286机器上存在过的ST506和ESDI等介面标准都已经淘汰,目前在微机中使用最广泛的介面是:IDE、EIDE、SCSI、USB和IEEE 1394五种。

一、 IDE/EIDE介面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整合装置电子部件。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介面。IDE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线。由于把控制器整合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整合到系统主机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联结器插口。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介面标准。在用EIDE介面的微机系统中,EIDE介面已直接整合在主机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与IDE 相比,EIDE具有支援大容量硬碟、可连线四台EIDE装置、有更高资料传输速率(13.3MB/s以上)等几方面的特点。为了支援大容量硬碟,EIDE 支援三种硬碟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模式。

二、Ultra DMA33和Ultra DMA66介面

在ATA-2标准推出之后,FC又推出了ATA-3标准。ATA-3标准的主要特点是提高了ATA-2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TA-3本身并没有定义更高的传输模式。此外,ATA标准本身只支援硬碟,为此FC将推出ATA-4标准,该标准将整合ATA-3和ATAPI并且支援更高的传输模式。在 ATA-4标准没有正式推出之前,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标准,Quantum和Intel推出了Ultra ATA(Ultra DMA)标准。

Ultra ATA的第一个标准是Ultra DMA33(简称UDMA33),也有人把它称为ATA-3。符合该标准的主机板和硬碟早在19年便已经投放市场,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机板及硬碟都支援该标准。

Ultra ATA的第二个标准是Ultra DMA66(或者Ultra ATA-66)是由Quantum和Intel在1998年2月份提出的最新标准。Ultra DMA66进一步提高了资料传输率,突发资料传输率理论上可达66.6MB/s。并且用了新型的CRC回圈冗余校验,进一步提高了资料传输的可靠性,改用80针的排线(保留了与现有的电脑相容的40针排线,增加了40条地线),以保证在高速资料传输中降低相邻讯号线间的干扰。

目前,有Intel 810、VIA Apollo Pro等晶片组提供了对Ultra DMA66硬碟的支援。部分主机板也提供了支援Ultra DMA66硬碟的介面。而新出的大部分硬碟都支援Ultra DMA-66介面。

三、SCSI介面

SCSI的原文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小型计算机系统介面。SCSI也是系统级介面(外观如图2),可与各种用SCSI介面标准的外部装置相连,如硬碟驱动器、扫描器、光碟机、印表机和磁带驱动器等。用SCSI标准的这些外设本身必须配有相应的外设控制器。SCSI介面早期只在小型机上使用,近年来也在PC机中广泛用。 最新的Ultra3 SCSI的Ultra160/m介面标准,进一步把资料传输率提高到160MB/s。昆腾也在1998年11月推出了第一个支援Ultra160/m介面标准的硬碟Atlas10K和Atlas四代。SCSI对PC来说应是一种很好的配置,它不仅是一个介面,更是一条汇流排。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SCSI也会像EIDE一样广泛应用在微机系统和外设中。

四、USB介面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介面(外观如图3)的提出是基于用通用连线技术,实现外设的简单快速连线,达到方便使用者、降低成本、扩充套件PC机连线外设的范围的目的。目前PC中似乎每个装置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连线装置。外设介面的规格不一、有限的介面数量,已无法满足众多外设连线的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供装置的共享介面来解决个人计算机与周边装置 的通用连线。

USB技术应用是计算机外设连线技术的重大变革。现在USB介面标准属于中低速的介面传输,面向家庭与小型办公领域的中低速装置。比如键盘、滑鼠、游戏杆、显示器、数字音箱、数字相机以及Modem等,目的是在统一的USB介面上实现中低速外设的通用连线。PC主机上只需要一个USB埠,其他的连线可以通过USB介面和USB集线器在桌面上完成。USB系统由USB主机(HOST)、集线器(HUB)、连线电缆、USB外设组成。下一代的USB介面,资料传输率将提高到120Mbps~240Mbps,并支援宽频宽数字摄像装置及新型扫描器、印表机及储存装置。

五、IEEE 1394介面

IEEE 1394是一种序列介面标准,这种介面标准允许把电脑、电脑外部装置、各种家电非常简单地连线在一起。从IEEE 1394可以连线多种不同外设的功能特点来看,也可以称为汇流排,即一种连线外部装置的机外汇流排。IEEE 1394的原型是执行在Apple Mac电脑上的Fire Wire(火线),由IEEE用并且重新进行了规范。它定义了资料的传输协定及连线系统,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较高的效能,以增强电脑与外设如硬碟、印表机、扫描器,与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DVD播放机、视讯电话等的连线能力。由于要求相应的外部装置也具有IEEE 1394介面功能才能连线到1394总线上,所以,直到1995年第3季度Sony推出的数码摄像机加上了IEEE 1394介面后,IEEE 1394才真正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六、Device Bay

Device Bay是由Microsoft、Intel和Compaq公司共同开发的标准,这一技术可让所有装置协同运作,包括CD-ROM、DVD-ROM、磁带、硬碟驱动器以及各种符合IEEE 1394的装置。

由于Device Bay技术能够处理型别广泛的装置,所以它可建立一种新PC:主机板将仅包括CPU,所有驱动器和装置都在外部与计算机相连,幷包括所有数字家电,例如电视和电话。

尽管Device Bay的规范已于19年制定完毕,但由于这一技术研发经费开销过高,因此很可能会搁浅。迄今Microsoft还没有准备在未来的作业系统中,支援DeviceBay的具体。

图灵、冯.诺依曼,究竟谁是计算机之父?

阿兰·麦席森·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 ,6月23日生于英国伦敦。

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电脑科学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

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图灵奖”。

约翰·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美籍匈牙利人,物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即电脑(即EDVAC,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的通用计算机)的发明者。

现在普遍认为的是冯·诺依曼

为什么说冯·诺依曼是计算机之父

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最新提出程式储存的思想,并成功将其运用在计算机的设计之中,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是1949年研制的EDSAC,由于他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贡献,因此冯·诺依曼又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CUI:冯诺依曼体系机构)

说到计算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位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所以,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

输人资料和程式的输入装置记忆程式和资料的储存器完成资料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式计算机名叫

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式计算机名叫 ENIAC。

解释:

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理论的核心是储存程式和( )

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储存程式和程式控制

我们常用的硬盘是什么接口的?

计算机接口IEEE1394,俗称火线(FireWire)接口,是由苹果公司1995年领导的开发联盟开发的一种高速度传送接口,数据传输率一般为800MB/秒~最大1.6GB/秒,使用塑料光纤时可能提高到32GB/秒,所以十分适合影像的传输,其中的大部分技术标准来自德州仪器、索尼、DEC、IBM、意法半导体等企业。火线(FireWire)是苹果公司的商标,SONY的产品称这种接口为iLink。

IEEE1394主要用于的集,在INTEL高端主板与数码摄像机(DV)上可见。以计算机为中心,集计算、、通信及各种多媒体应用为一体, IEEE1394的产品有照相机、打印机、磁盘驱动器、DVD、VCR、电话、电视机顶盒、压缩/解压缩设备,以及计算机中的音频设备。

近年来,随着IEEE1394 PCI板卡成本下降以及对大容量数据传输速度要求的增加,IEEE 1394正快速的在市场上普及开来。由于主流Windows的驱动支持,这项技术同时在其它领域也得到迅速普及,如笔记本电脑上、苹果硬盘MP3播放器以及高档DC上我们都可以找到IEEE1394接口,而该接口更是已经普及到了每台DV上,只要是DV大家就能够找到IEEE1394接口,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苹果和索尼的产品基本上用IEEE1394接口。

作为一种数据传输的开放式技术标准,IEEE-1394被应用在众多的领域,包括数码摄像机、高速外接硬盘、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多种设备。1394接口有三种标准的接口形式:9芯、6芯以及4芯小型接口,9芯、6芯接口外形比4芯大,里面除了数据线外,还包括有一组电源用以对连接的外设进行供电。4芯接口只有两对数据线而无电源,多使用在DV本体和笔记本电脑上。

实际使用以后比较的情况看来,USB2.0获得了普遍的支持,使用范围也很广,可是它表现出的实际性能与IEEE1394相比仍是不如,尽管它的标称速率还高于IEEE1394,但是USB接口属于菊花状拓扑接口,是为了能够同时连接更多的设备而设计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存在信号衰减的情况,因为任何一个USB接口都不是占用100%带宽,但是IEEE1394却是直接占用了100%的带宽,所以IEEE1394的实际使用速度还是要超过USB2.0。1394的支持者认为,火线拥有专用处理芯片,可以降低CPU占用率,防止传输丢帧。所以我们建议专业用户,对集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朋友选择利用1394接口。

常见硬盘接口及标准术语

为了全面了解如此众多的硬盘接口技术,我们有必要对其主要关键术语进行详细介绍,特别是与前两种常见的硬盘接口标准有关的。在这些关键术语是:IDE、ATA、Ultra ATA、Ultra DMA、SCSI、Ultra SCSI。下面根据这些关键术语对以上两种主要的硬盘接口类型进行具体介绍。

1.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在这里要先要明白一点的就是,这里所说的IDE,既是宏观意义上的硬盘接口类型,也是微观意义上的硬盘接口标准。之所以说它是宏观意义上的一种硬盘接口类型,是因为时至今日这一接口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仍是PC机中硬盘接口中的绝对主流,原因当然是其性能也在得到不断发展,其性能也相当不错,此类接口的硬盘价格也相对其它接口的要便宜许多。后面要介绍的各类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硬盘都属于IDE接口类型。说它是微观意义上的硬盘接口标准,是指如果细分,它仅代表第一代的IDE标准,因为随后其接口技术得到了飞速成发展,引入了许多新技术,使这一IDE接口标准得到了质的飞跃,通常不再以IDE标称,而是以诸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标注。

2. ATA

ATA的英文全称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中文名称“高级技术附加装置”。ATA接口标准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3家公司共同开发的。第一代的ATA标准称之为“ATA-1”。ATA-1只支持PIO-0和PIO-1、PIO-2模式,其数据传输速度只有可怜的3.3MB/S,使用40芯电缆,硬盘大小也为5英寸(而不是现在普遍的3.5英寸),容量为40MB(根据其技术标准,其硬盘容量限制在504MB之内)。ATA接口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随着它自身的发展,“ATA”也就成了“IDE”的代名词。目前最新的ATA 133标准中硬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133.7MB/s。要识别硬盘属于哪种ATA接口版本,只需看硬盘正面右上面的所印标注,如图1所示的就是Ultra ATA/100标准硬盘上的标注。

在ATA接口标准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可以划分为7个不同的版本,也就是从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一直到现在ATA-7(ATA133)。第一代的ATA标准,即ATA-1,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IDE标准,在此就不再另外介绍了。

(1). ATA-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IDE(Enhanced IDE)或FastATA,它在ATA的基础上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PIO-3),不仅将硬盘的最高传输率提高到16.6MB/S,还同时引进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达8.4GB的硬盘。在支持ATA-2的电脑的BIOS设置中,一般可以见到LBA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同时在EIDE接口的主板一般有两个EIDE插口,它们也可以分别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这样一块主板就可以支持四个EIDE设备,这两个EDIE接口一般称为IDE1和IDE2。

(2).

ATA-3:ATA-3并没有提高IDE接口的工作速度,最高传输速度仍为16.6MB/S(支持PIO-3),但引入了密码保护机制,对电源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引入了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and ReportingTechnology,硬盘自监测、自分析和报告技术),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改进。这一技术也在许多主板的BIOS中有所体现。

(3). ATA-4:这就是现在市面上仍比较常见的Ultra ATA/33,自这一版本开始,硬盘开始支持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技术,所以又称之为“Ultra DMA/33”。DMA是I/O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由硬件组成的直接数据通道,用于高速I/O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的成组数据传送。硬盘控制器用总线主控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它将PIO下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达到33MB/S,称之为PIO-4。微软的Windows98系统正式支持这一接口技术,不过有一些太老的主板可能不支持这一接口,所以并不一定安装了Windows 98以后的系统都支持DMA技术。注意,Windows95则不支持这一技术。

(4). ATA-5:这一版本就是市面上标注为“Ultra ATA/66”的硬盘。因为同样用了DMA技术,所以通常在市面上又可看到名为“Ultr DMA66”的标注,其实都是一个意思。Ultra ATA/66不仅将接口通道的数据交换速度提高了一倍,同时也继承了上一代Ultra ATA/33的核心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该技术的设计方针是系统与硬盘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随数据发送循环的冗余校验码,对方在收取的时候也对该校难码进行检验,只有在完全核对正确的情况下才接收并处理得到的数据,这对于高速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有着极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ULTRA

DMA66还有一个核心的技术就是将普通的40芯排线改成80芯排线(自这以后的所有并行ATA标准都用这一芯线标准),但该线仍然使用40针的接口,但传输线却增加了一倍。如图2所示的就是新的80芯数据线与传统的ATA 33及以前版本标准的40芯线比对图。

不过要注意,Windows98并不支持Ultra ATA/66这一新技术,所以当你在使用这种新型硬盘时,除使用DMA66专用数据线连接硬盘与主板外,还必须正确安装主板驱动程序,才能够识别出你的Ultra ATA/66硬盘,否则只能当作Ultra ATA/33硬盘来用,有点大材小用了。(5). ATA-6:这就是市面上标注为Ultra ATA/100的硬盘接口标准,也是目前较新的一种硬盘接口标准。这一新标准主要是提高了硬盘数据的传输速率,从原来ATA-5标准中的66MB/S提高到新的100MB/S。(6). ATA-7:这就是ATA系列中的最新版本Ultr ATA/133了,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133MMB/S。但目前这一最新标准只有ATA 133标准的提出者迈拓公司(Maxtor)一家支持,并没有得到广大厂商的支持,因为有一种新的硬盘接口标准——Serial

ATA。它一改ATA标准长达十几年以来的并行数据传输方式,用串行方式。主要原因是并行接口的电缆属性、连接器和信号协议都已经到达一个顶点,在技术和设计上都有许多问题。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原来在低频率下的ATA接口标准越来越受到交叉干扰、地线增多、信号混乱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新的Ultra ATA/133标准中。而新的Serial ATA标准不仅可以全面解决以上问题,而且其数据传输速率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其最低的Serial ATA 1.0标准中数据传输速率就可达到150MB/S,高于ATA 133标准中的133MMB/S。据规划其后续版本数据传输速率可按150MB/S的倍数递增,这样就为彻底解决硬盘接口这一最终瓶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所有ATA标准的接口类型(其实就是IDE接口类型)硬盘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ATA接口具有:价格低廉、兼容性非常好、性价比高等优点。但同时ATA接口也具有:数据传输速度慢、只能内置使用、对接口电缆的长度有很严格的限制等缺点。

3. DMA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这两种模式就是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PIO模式是一种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的数据交换模式;而DMA则是不经过CPU而直接从内存了存取数据的数据交换模式。PIO的英文全称为“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即“程序输入/输出”模式。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DMA的英文全称为“Direct Memory Access”,即“内存直接存取”模式。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使服务器的数据性能大大提高。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与快取内存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加数据的存取及传输性能,更因减少对磁盘的存取而增加磁盘的寿命。

4. SCSI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一种与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同时价格也很高,所以也决定了其普及程度远不如IDE,只能在高档的电脑设备中出现。最早的SCSI是于1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原是为小型机的研制出的一种接口技术,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微机上。与PC机常用的IDE接口技术一样,SCSI接口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90年代初,推出了SCSI-2标准,类似于SCSI-1,但是可以支持同时连接7个装置,传输速率也达到了 10-20MB/s

1995年推出了SCSI-3标准版本,俗称“Ultra SCSI”,它用8位的通道宽度,传输速率为2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19年推出了Ultra2 SCSI(Fast-40)标准版本,其数据通道宽度仍为8位,但其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传输速率为4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支持同时挂接15个装置。随后其推出了WIDE ULTRA 2 SCSI接口标准,它用16位数据通道带宽,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同样支持同时挂接15个装置,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

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 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目前最新的Ultra320 SCSI版本标准也已推出,这一SCSI接口标准支持最高数据传输达到了320MB/s。目前SCSI接口标准广泛应用于如:硬盘、光驱、ZIP、MO、扫描仪、磁带机、JAZ、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上,同时由于较其他标准接口的传输速率快,所以在一些高端电脑、工作站,特别是服务器上常用来作为硬盘及其他储存装置的接口。SCSI接口技术与其它技术一样,也是向前兼容得,也就是说新的SCSI接口可以兼容老接口,而且如果一个SCSI系统中的两种SCSI设备不是位于同一规格,那么SCSI系统将取较低级规格作为工作标准。例如你有的SCSI控制卡是Ultra160/m SCSI(160MB/s)卡,而硬盘只支持Wide Ultra SCSI(80MB/s),那么你的SCSI系统将工作于Wide Ultra2 SCSI。同样如果你的控制卡是Wide Ultra2 SCSI卡,而硬盘却支持Ultra160 SCSI,那么SCSI系统也只能工作于Wide Ultra2 SCSI。所以在选购SCSI系统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SCSI控制卡和SCSI硬盘要选择支持相同规格标准的。

SCSI接口具有:配置扩展灵活(在一块SCSI控制卡上就可以同时挂接15个设备)、高性能(具有很多任务、宽带宽及少CPU占用率等特点)、应用广泛(具有外置和内置两种)等优点。其缺点主要体现为:价格昂贵、安装复杂。

5. Srial ATA

S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2000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用的接口类型。从其名称上就可知,它一改以往ATA标准的并行数据传输方式,而是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这样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相比ATA接口标准的80芯数据线来说,其数据线显得更加趋于标准化。如图3所示的就是一根Srial ATA数据线。主板上的Srial ATA数据线接口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Serial ATA接口数据线相比原来并行ATA的80芯数据来说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的“L”型接头是单向性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插反,当然也就不可能插错了;其次,Serial ATA用类似USB连接头一样的无针连接器,盲插(Blind-mate)式的连接方式更易咬接到位,安装起来非常简易;第三,Serial ATA使用特殊的针错列设计,连接头的7根接触针中有两种不同的长度:最长的三根为接地线,较短的两对为数据传输线,这样在连接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三根地线、其次才是两对数据线,这种“预先接地”处理可以妥善解决热插拔时ATA能够实现热插拔Srial ATA接口的硬盘同样需要另外的电源,但Serial ATA硬盘新增加了3.3V电压输入,加上原有的12V和5V,每种电压需要正极、负极及接地线三条线路,这样就有9条;而要实现设备热插拔还需要额外的6条线、这样总和起来就有15条之多。显然,现有的主板和电源都要作适应性改动才能支持,不能直接用传统的电源接口,通常需要用Srial ATA电源转达接线来与传统电源线转换,如图5所示的就是一条电源转接线。不要看它实际只有普通的4条线,通过这条转接线Sri ATA插子中的电路转换后可以满足以上15路输出。

另由于其针脚数目大减少,也就全面解决了在ATA标准中存在的数据串扰问题。同时由于数据芯线减少,就更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这样也有利于数据的正常准确传输、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预计在2007内推出Serial ATA 3.0标准,到那时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最后,Serial ATA的拓展性更强,由于Serial ATA用点对点的传输协议,所以不存在主从问题,这样每个驱动器不仅能独享带宽,而且使拓展SATA设备更加便 不过,由于诸多因素,虽然Serial ATA标准的推出离现在已有好几年时间,但至今仍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大多数用户最担心的兼容性问题,在各方的努力下,当前已得到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如今的Serial

ATA接口已经可以完全兼容现有的并行ATA设备。从软件角度看,由于Serial

ATA用流行的分层式设计,因此在硬件接口层上与现有的各种操作系统都能无缝兼容,目前的各种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代码都无需作任何修改;而从硬件角度考虑,Serial ATA也只要利用一个简单的串/并转换器,就能够实现串/并行ATA设备的随意连接。比如说允许并行ATA的主板可以同Serial ATA硬盘相连,即在旧有主板上升级使用新硬盘;也允许Serial ATA主板与并行ATA硬盘连接使用,有效保护用户投资;更有甚者,你也可以让并行ATA主板与并行ATA硬盘都以串行的方式连接起来运作,只是这样做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还有一点,只有纯粹的Serial

ATA系统才能够实现150MB/s的高性能,若用转接方式、本质上还是ATA 100或ATA 133,Seria ATA总线的威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像Intel的最新i865和i875p等P4芯片组已纷纷提供了对Srial ATA接口标准的支持,可以看出,Srial ATA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化。但是微软表示现有的Windows 2000/XP系统都无法支持Serial ATA所定义的热插功能,只有在即将推出的Windows 2003系统中,该特性才能够得以完全实现。

三、非常见硬盘接口

在非常见硬盘接口中,主要有“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IEEE

1394”、“USB”(通用串行接口),在前面提到的“FireWire”和“iLink”其实就是“IEEE 1394”接口标准确定前,Apple公司和Sony公司的两种不同称呼。所以在此只需介绍“Fibre Channel”、“IEEE 1394”、“USB”3种非常见硬盘接口。要注意的是这3种非常见硬盘接口主要应用于外置型的硬盘中,特别是IEEE

1394和USB接口类型的硬盘。

1. Fibre Channel Fibre Channel的中文名为“光纤通道”,它是一种跟SCSI或IDE有很大不同的接口。不像SCSI,光纤通道的配线非常柔韧。如果带有光纤光学电缆(Fiber Optic

Cabling),它支持最长的长度超过了10公里,所以可以说SCSI在接口电缆长度的限制上跟光纤是没法比得,因为SCSI最长接口电缆不得超过12米。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光纤材料非常贵,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暂时还不可能很普及。综合起来,光纤通道具有:极高带宽(通常具有1.06Gbps以上的理论带宽)、良好的升级性能、连接距离长(光纤长度可以超过10公里)。当然光纤通道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价格非常昂贵,并且组建复杂。

2. IEEE 1394(Firewire、iLink、IEEE1394的前身称之为“FireWire”(火线),在1986年由Michael Teener Apple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所草拟。公司则称为“i.Link”,Texas Instruments公司称之为“Lynx”。Firewire技术标准于1987年由Apple公司完成,IEEE电工委员会在1995年确IEEE1394-1995接口标准。因为在IEEE1394-1995中存在一些模糊的定义,所以用IEEE 1394接口的设备在前几年并不普遍。后来又有一份补充文件(1394a草案)来澄清疑点,更正错误及添加了一些功能。这就是为什么1995年就已完成的IEEE1394规范,一直到1998年才有相关的PC产品问市的原因。目前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数字影像的品质比模拟影像更好后,配有1394接口的数字摄像机已慢慢变成一种趋势。不少PC制造商也将IEEE1394加到其产品中,最近可以看到许多中高档主板都配有1394接口,特别是在笔记本电脑中。1394 是为了增强外部多媒体设备与电脑连接性能而设计的高速串行总线,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00 Mbps,利用IEE1394技术我们可以轻易地把电脑和如摄像机,高速硬盘,音响设备等多种多媒体设备连接。这个技术有很多大的厂商共同联合发展,既有电脑界的也有家电业的,包括 Apple、Sony、德州仪器和VIA。在一个400Mbps的火线通道上支持多于63个设备。新版的IEEE 1394b标准更是规定它的单信通带宽为800Mbps,是原来的IEEE 1394a标准的两倍1394接口标准具有:即时数据传输(Real-Time DatTransfer)、支持热插拔,驱动程序安装简易、数据传输速度快(1394a标准都可提供400Mbps的传输速率),并且具备通用I/O连接头,点对点的通讯架构。同时I1394也具有技术使用费贵的致命缺点,并且支持IEEE 1394的硬盘适配器价格目前来说也比较少见。

3. USB

USB,英文全称为“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它是在1994年年底由Compaq、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目前是一种应用最为普遍的设备接口,不仅应用于硬盘驱动器,更像Moodem\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现在几乎都普遍用USB接口。

从1994年11月11日发表了USB V0.7版本以后,USB版本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最新的2.0版本。